1994 年推出的CBA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经过2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各联赛中的品牌。随着马布里、麦迪、慈世平等前NBA 大牌球星的加盟,CBA 联赛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据估算,目前CBA 联赛的价值达到50 亿元人民币。CBA 搞联赛的一些成功经验,也许可以为CTA(中国网球协会)提供一些借鉴。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搞职业联赛,无论是什么项目,都要面对一个先决条件:职业联赛追求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与为国争光的国家利益可能无法完全一致,而且在现阶段难以解决。中国篮协竞赛部主任张雄,用“先天土壤不是特别肥沃”形象地比喻这一现实问题。“职业联赛追求的是市场价值,要符合投资人的利益,在追求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时,可能就会与为国争光的国家利益不完全一致。同一个方向同时追求两个不同的目标有时会比较困难。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NBA 的经验,因为这两个联赛的目标价值取向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一样。CBA 联赛只能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有人批评CBA联赛外援上的太多,如果没有高水平外援,肯定不会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吸引力;还有人指责国内球员这些年来进步不大,但这不仅仅是联赛造成的,和球员之前青少年启蒙、选材、培养、训练这些环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先天不足有很大关系。“我们一直在不断寻找职业联赛的市场价值目标与为国争光目标的平衡点,而且还在寻找之中。在中国做职业联赛,就不可能回避开这个问题。”张雄说。
让比赛充满悬念
职业联赛的核心是让比赛充满悬念,在NBA,无论是球队的限薪政策,还是转会过程中的倒摘牌制度,都是为了保证球队的实力均衡,你既然有了詹姆斯,就不能同时拥有科比。但由于人才培养输送的渠道完全不一样,限薪和转会在CBA联赛中推行时却遇到较大的难度。很多CBA 俱乐部是由省市体育局的专业队转变而来的,俱乐部自己培养人才,他们不愿意把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球员交流出去。由于现阶段国内金融环境、财务监督等方面还不完备,球队工资总额的限制也很难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