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工具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的过程。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
金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经济活动步伐大为加快,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具体来说,金融信息化为金融业提供了科学决策的工具,对于金融市场决策理论和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金融市场的行为分析和管理越来越依赖于对变化环境具有适应性的计算模型和工具; 金融信息化为金融企业的日常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将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化、规范化,提高金融行业的业务流转效率,降低风险;金融信息化加上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为资金交易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交易成本,节省了交易时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投资约为943.3亿元。预计到2018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1,277.5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将步入“大金融”时代,即金融中介作为综合平台,为参与经济的各部门,提供符合其投融资需求及衍生需求的金融产品。“大金融”体系将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带动多元化的金融主体的参与,并且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大金融”体系是经济转型对金融效率升级的必然诉求,也是金融深化的历史规律。在“大金融”格局下,传统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边界将被打破,所有金融机构将在统一的金融大平台上提供金融服务,具有整合金融资源能力的金融机构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非金融企业介入金融业务提供了可能。因此,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正在涉足曾经封闭的金融领域。新的参与者带来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并逐渐成为新金融格局形成的契机。来自新参与者的挑战也成为原有金融机构自身改革的动力,从而促使其提供更加综合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在金融平台化、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的趋势下,“大金融”态势要求金融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资源,即客户资源、金融牌照、业务跨界合作基础以及资产负债的配置能力。同时,在各个领域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行业及下游客户的需求。
金融行业的经营核心在于对风险的控制。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金融”理念的推进将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革命性影响,表现为互联网的便捷性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对传统金融复杂操作体验的替代,以及互联网渠道对传统金融渠道的侵蚀,用户体验提升、便捷性加强、效率提升、开发多种金融产品并拓宽销售渠道的现实需求,对金融信息化、IT技术以及软硬件的全面配套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同时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金融信息系统是金融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新兴的商业变革全面激发金融信息化需求。随着金融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推动传统金融业务的全面转型,将大幅提升金融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意愿。首先从制度层面而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都将带来核心系统和外围系统的更新升级需求,券商的金融品种创新亦是新系统需求的动力源;其次从技术层面而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面渗入促使传统金融应变转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技术发展,金融业务的电商化、社区化、移动化、数据化等,都促使金融企业对其 IT 基础架构进行大规模升级和建设。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在银行业,我国已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在银行也得到普遍的应用,银行系统的存款贷款、代理、结算和 ATM,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在保险业,各类保险业务已基本实现信息化处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保险业快速发展、改善客户关系、强化风险管控和保险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在证券行业,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经过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各证券公司也搭建了自己的网站和交易系统,实现了证券交易端到端的对接。新兴的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建立了虚拟的金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