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到2020年,我国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撬动房地新一轮发展,将成为为房地产行业新的增长点所在。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对于这群转移的农村人口,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是必不可少的生存需求。这部分刚需人群的住房需求恰好燃起了新一轮的楼市上升潮,有效地带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约为42万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2016年我国城镇人口7.9亿,占比57%,居民部门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高达60%。根据报告,家庭可投资资产值在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以及50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这两个区间内的家庭数量增长最快,从2017年的210万户和30万户,将在2021年分别达到约340万户和50万户。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7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的同时,从城镇建设、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即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推动城镇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在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坚持集约、绿色、节能、环保理念。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