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军事健康游戏体育娱乐网友发布建站创业电商公开课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中国70年代研制的绝密导弹, 世界先进的雷达克星

2021-11-17 19:57来源:军事家园   

中国70年代研制的绝密导弹, 世界先进的雷达克星

到国产空射反辐射导弹,除了2012年珠海航展上昙花一现的“LD-10”之外,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鹰击-91”了。鹰击-91改良自俄制KH-31P导弹,分为反辐射和反舰两个型号,前者头部装有被动雷达导引头和杀伤爆破战斗部,后者头部装有主动雷达导引头和半穿甲战斗部,具有威力大,速度高,射程远的特点,但也付出了重量和体积都过大的代价。

LD-10(上图)发展自弹重仅160千克的PL-12/SD-10空空导弹,因此LD-10射程和威力肯定有限

由于LD-10空射反辐射导弹是基于SD-10(PL-12)改进而来的,极有可能只是一个瞄准“外贸”市场的概念型号,因此中国很可能还存在一款类似美国AGM-88“哈姆”的新型高速反辐射导弹。尽管关于国产新型反辐射导弹的消息目前尚未披露,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研制“风雷7号”反辐射导弹”,而“风雷7号”也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种机载反辐射导弹。

作为中国导弹家族中最神秘的“风雷”系列空面导弹之一,“风雷7号”仿制自于抗美援越期间得到的美国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由于“百舌鸟”曾让中国雷达部队吃了很多的亏,因此在抗美援越结束之后,空军司令部在1976年和1977年两次向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建议研制一种全天候空对地反雷达战术导弹,可装备在歼击机、强击机与轰炸机上,用于攻击对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和高炮阵地雷达等电磁辐射源。

AGM-45“百舌鸟”(上图)曾让中国雷达部队吃了很多的亏,风雷7号正是仿制自中国从越南战场获得的“百舌鸟”

1977年6月底,黑龙江省国防工业局根据第八机械工业总局的委托,召开总体协调会议,专门研究了“风雷7号”涉及的测绘、设计问题,确定了发动机、弹体、弹翼和尾翼、引信、导引头和控制舵等各部分的分工。1978年10月28日,中央军委下达文件,同意研制“风雷7号”导弹。随后的1979年1月,第八机械工业总局正式下达了“风雷7号”导弹研制计划。

在“风雷7号”导弹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之中,其使用的FG101发动机,在“百舌鸟”导弹发动机的基础上吸取了AIM-7“麻雀”-Ⅲb2导弹发动机的特点,在同类战术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属于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在1980年3月“风雷7号”模型弹在解放军第31基地成功进行无控飞行试验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当年下达文件,确定“风雷7号”导弹为1985年列装产品。同时,有关部门还批准了把“风雷7号”导弹在歼-8Ⅱ战斗机上、轰-7型飞机上悬挂。

被寄予厚望的“风雷7号”曾计划挂载多种战机,图为艺术家笔下的强-6挂载“风雷7号”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支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国家削减军费,科研经费不足,八机总局于1981年决定停止“风雷7号”导弹的研制。尽管“风雷7号”的项目终止了,但是原计划用于该型号的相关技术却并没有被弃之不用。除了“风雷7号”固体火箭发动机在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三等奖之外,其无线电引信、针阀式燃气舵机、反雷达导弹被动式导引头这3项成果也在1984年分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此外,由于反辐射导弹在当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在1980年中央军委正式决定研制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时,还研发了一个型号为“鹰击-5”的反辐射导弹,具体研制工作由上海机电二局负责。

为降低系统技术难度,上海机电二局采取了比较保险的方案:在“红旗61”导弹的基础上改进,保留红旗61的整体设计,只是将制导系统改变成被动雷达制导方式,因此该弹在气动外形布局上与当时规划中的“红旗61”空空导弹非常相似。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1984年“鹰击-5”反辐射导弹完成了首批样弹的试制,并在同年由轰-5挂载进行试射取得成功。

在“红旗-61”(上图)基础上研制的“鹰击-5”完成了全部的研制过程,是完成了定型的正式型号

尽管试射取得了成功,但是试验结果也表明,“鹰击-5”存在抗干扰能力差、制导系统频率覆盖范围窄、命中率低、对付相控阵雷达能力不足、威力不够等缺点。经过多年的攻关,“鹰击-5”反辐射导弹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完成定型试验,但由于这时的“鹰击-5”基本战技指标已经落后,无法对付“大威力`远射程的第三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因此并未进行量产。但其技术为我国引进KH31反辐射导弹并实现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到,“鹰击-5”的研制晚于“风雷7号”,但是“风雷7号”的结局是停止研制,而“鹰击-5”则是完成了全部的研制过程,是完成了定型的正式型号,只是没有投入批量生产而已。

鹰击-91高达600千克的弹重,使其使用范围变的非常小,只能由少数战机挂载

从中国导弹的发展技术来看,应该存在一款类似美国AGM-88/88E这样的先进反辐射导弹

风雷7号导弹是仿美"百舌鸟"导弹研制的一种全天候空对地反雷达战术导弹。这种导弹可装在歼击机、强击机与轰炸机上,用于对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和高炮阵地雷达等电磁辐射源进行轰击。1976年和1977年,空军司令部两次向国防科工委建议研制这种导弹。

1977年6月27-28日,黑龙江省国防工业局根据第八机械工业总局的委托。召开总体协调会议,专门研究了"风雷7号"测绘、设计问题。确定由三四九厂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承担发动机、弹体、弹翼和尾翼部分。二五四厂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承担引信、导引头和控制舵部分。

1978年10月28日,中央军委下达文件,同意研制风雷7号导弹。1979年1月八机总局正式达风雷7号导弹研制计划。三四九厂除承担导弹发动机和模型弹试制外,还负责地面固定式发射架和装填运输车设计与制造。二五四厂负责10公分被动式导引头、10公分高频无线电引信、控制舵和舵机、导引头和引信检测设备的设计与试制任务。

风雷7号导弹"00"批模型弹用的FG101发动机由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设计。三四九厂在试制中,利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旋压设备,采用热处理整体旋压方法,加工出高精度发动机壳体。对壳体凸缘、装药方式、周向链公差、石墨喷管安装、发动机吊装、固定销设频茸隽烁慕?979年,试制出首批13部导弹发动机试验样机,送到八四五厂进行装药及地面高低温点火台架试验。通过调整推进剂配方,发动机获得较稳定的内弹道性能。

风雷7号导弹发动机在方案确定、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等方面体现了立足国内、先进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百舌鸟"导弹发动机的基础上吸取了"麻雀"Ⅲb2导弹发动机的特点,在同类战术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0年3月装有三四九厂试制的风雷7号导弹FG101发动机的模型弹在解放军第31基地首次进行无控飞行试验,目的是考核发动机在飞行中的工作可靠性并测量弹道参数。通过2发模型弹试验,"00"批模型导弹飞行正常,发动机工作稳定,弹道轨迹与预计的相似,性能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198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文件确定风雷7号导弹为1985年列装产品。总参、国务院国防工办批准风雷7号导弹在歼-8Ⅱ战斗机上悬挂。同年,三机部提出把风雷7号导弹挂在轰-7型飞机上。1980年三四九厂共生产风雷7号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16部、模型弹3发。1981年初,由于国家削减军费,科研经费不足,八机总局决定停止该型号产品的研制。1983年风雷7号固体火箭发动机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风雷7号导弹停止研制后,八机总局要求二五四厂继续研制高频比相式无线电引信、针阀式燃气舵机、被动式导引头三项部件,作为技术储备。

二五四厂从1978年先后试制出2套高频比相式无线电引信原理样机和3套试验样机,经过试验室内场分机和整机调试,样机基本达到设计要求。1982年10月样机在81032部队和86001部队配合下,进行大功率模拟外场试验。在860型炮瞄雷达的近场,完成了高速转台模拟试验和模拟弹道低速滑轨试验。试验表明该无线电引信达到设计要求。1983年5月16日,航天部预研局在二五四厂召开风雷7号无线电引信鉴定会,认为该引信性能可靠,工艺成熟,填补国内高频比相10公分无线电引信的空白。

针阀式燃气舵机从1977年开始研制,首批试制3套样机,分别进行冷气试验、燃气试验和例行试验,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1981年12月样机在湖北进行药柱试验,至1982年末,完成全部试验项目。1983年7月14日,样机经航天部鉴定,认为已达到装弹飞行试验的水平。

1978年二五四厂试制出2套反雷达导弹被动式导引头原理样机和2套试验样机。样机进行两次真实目标外场挂机试验、一次空中飞行试验和一次大功率模拟试验,均达到设计要求。1983年5月12日,通过航天部鉴定,认为该导引头技术先进,填补国内10公分被动式反辐射雷达导引头的空白。

二五四厂共生产导弹高频比相式无线电引信3部,针阀式燃气舵机3部,反雷达导弹被动式导引头2部。1984年该3项成果,分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